離開高雄生活約有十年,發現他人對故鄉的認知似乎僅停留在少數的資訊。如空氣水源污染、四季如夏,與海港都市等。到了台北,過往對台北忙碌的印象,也大大改變。台北,是矛盾的城市,寬闊的幹道與相對守法的交通秩序,有時會讓人忽略路上的車水馬龍。林立的咖啡廳,品茗的城市客,使人暫時無視路上行人匆忙的腳步。
之前總對苗栗匆匆而過,對她總停留在一些淺顯的認知。舉凡而言,客家人因自然環境相對貧瘠(偏酸性的紅土與淺丘地形),培養他們刻苦勤儉的民族風性。除此之外,不外乎一些著名景點勝地,如泰安溫泉、南庄風景區、大湖草莓,與雪見遊憩區等。
苗栗公館地型雖屬淺丘,但實際走訪,她卻貌似開口向西北(後龍溪口)的盆地,東側以八角崠山延伸出的南北向稜線與獅潭鄉為界,西側與西湖為界的稜線則座落了許多別墅社區(如龍崗),向南一路拔高至三義火焰山,最後陡降至大安溪畔。
很久沒有看到那麼多的農耕,最近一次看到一望無際的田野,是在約三年前環島的嘉南平原與花東縱谷,相較之下,花東縱谷更吸引我的目光,因為嘉南平原有更多的市集與繁雜。
這片以苗栗公館為中心的「盆地」,種植如水稻、芋頭,與芥菜等多項農作物,雖稱不上遼闊無垠,但是苗栗的農業也更新我們的視野,我們在苗25與苗27總長約30公里的旅程中,看到的幾乎是連綿的耕地與灑落的平房,也看到老農民臉上的笑容,雖然無瑕,卻掩飾不了歲月的風霜與農業沒落後繼無人的感慨與無奈,也許這是全台農村的共同特色,而這片田野也提醒我對祖父的記憶,雖被汗水浸潤卻顏色鮮明。
旅途中,曾駐留拍照,一位老農民以客家話與我們不熟悉的表情向我們靠近,雖然兒時的部份年歲種滿棗樹與水稻,但是當下本能的防衛,卻壓過了曾有對農人的關懷與敬仰。我們迅速的逃開,有趣的是,行程安排讓我們又回到這個地方,復見此老農民,我們似乎認出這不熟悉的表情:被皺紋遮蔽的親切。也許他正歡迎我們的到訪,用我們不認識的語言閒話家常。
這是我對苗栗的第一印象,樸質的翠綠。